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和科技領域的不斷創新,“智慧旅游”成為旅游行業追捧的寵兒?!?strong>智慧旅游”崛起的背后,一是游客不斷增長對旅游服務的新需求和景區滯后的旅游服務之間的矛盾,從而倒逼景區進行智慧化升級;二是景區自身認識到智慧旅游對景區管理、營銷和服務水平的提升,從而主動地對景區進行智慧化建設。雖然大眾對“智慧旅游”的呼聲越來越高,但實踐效果來看,很多智慧旅游項目建設并沒有發揮作用,而大數據則是景區走向智慧化的必由之路。
挑戰一:游客個性化需求倒逼景區智慧化升級
隨著旅游散客時代的到來,80后、90后成為旅游消費市場的主力軍,旅游過程中,旅游需求更加個性化、碎片化。隨之帶來的挑戰則是,一方面,旅游活動個性化、隨機性、自由度不斷增加,旅游個性化的需求也不斷增長,而旅游信息不對稱、信息缺乏真實性、公共信息平臺建設滯后等問題仍然突出;另一方面,景區如何在批量化生產服務中體現出對游客個性的關照,如何實現精準、高效的營銷、服務從而滿足游客的個性化需求,成為了新的挑戰。
挑戰二:智慧旅游的“非智慧窘境”
2014年,國家旅游局提出了“智慧旅游年”的口號,全國各地、各景區紛紛提出了智慧旅游建設規劃,智慧旅游建設如火如荼。誠然,有不少景區在智慧旅游建設方面取得了成功經驗,但更多的智慧旅游項目則淪為面子工程。由于缺乏對旅游市場的了解,很多景區建設的智慧項目如手機APP、旅游網站等并不被游客所接收,同時對景區自身的旅游管理、服務、營銷方面沒有帶來實質性提升。為此,智慧旅游如何真正智慧化成為地方政府、旅游管理者考慮的難題。
機遇:景區走向智慧化的必由之路--大數據
隨著我國旅游行業的發展、旅游散客群體的壯大,旅游行業也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景區和地方政府開始更多的關注游客的需求,并根據游客需求改進、完善自身的旅游產品服務。而旅游散客時代,龐大的游客群體、無處不在的移動互聯網,隨之帶來的是海量的價值量高、數據維度更豐富的消費者數據。
通過互聯網和景區的智慧旅游產品,可以對游客進行實時、全面的監測,通過大數據挖掘,可以獲得景區實時游客流量、游客年齡、性別、客源地、游客身份特征、愛好、消費模式等等,而隱藏在背后的則是從數據挖掘、數據建模、關聯規則、交叉分析等一系列的分析方法。通過大數據獲取的游客數據,可以了解游客的個性化需求,從而對景區自身的產品及服務進行改進,同時可以為景區的新型旅游產品的開發、精準營銷等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
通俗的講,景區的各種智慧旅游項目是工具,為景區及游客進行服務,而大數據則是核心大腦,為景區管理、服務、營銷提供智慧化的決策。目前,有不少景區在大數據建設方面已經邁出了第一步。例如,蘇州建立了“云計算旅游數據中心”,為游客提供“一云多屏”和“一云多路”的旅游信息服務;四川九寨溝景區監控中心根據游客手中帶有的頻技術的電子門票便可對其進行跟蹤定位等等。
“智慧化”是景區追求的終極目標,但智慧旅游的發展則是一個不斷提升的過程。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智慧旅游”將觸手可及。
來源: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大地云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