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15年7月4日,在德國波恩召開的聯合國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老司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湖南省首個世界文化遺產,也是中國第48處世界文化遺產。此次聯合申報世界遺產的“中國土司遺產”,包括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和貴州播州海龍屯遺址。
作為曾在那方土地上為旅游業發展而流連過,謀劃過的旅游工作者,對申遺成功倍感欣慰,特以此文追憶那段值得回味的歲月。
2004年2月為促進湘西永順縣旅游業發展,受永順縣人民政府委托,北京大地風景旅游景觀規劃院承擔了“1+3”規劃(《永順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老司城景區旅游概念性詳細規劃》、《王村景區旅游概念性詳細規劃》、《小溪景區旅游概念性詳細規劃》)的編制工作。
為了高水平的完成規劃任務,組建了由北京大學吳必虎教授、北京交通大學余青教授任組長,中央名族大學徐永志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唐海萍教授等知名專家為成員,以及天下鳳凰古城文化旅游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葉文智先生,國際品牌聯盟(IBF)中國區主席梁中國先生為特邀嘉賓的實力雄厚的規劃專家組。規劃組于2004年2月和5月分二次進入現場,進行了實地考察,并于同年10月完成了規劃編制工作。11年前的一幅幅照片,記錄了老司城的真實景象,也回放了悠悠的歲月!
老司城位于永順縣麻岔鄉老司城大遺址保護區,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猛洞河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之一,還是湖南省重點建設和推出的兩條黃金旅游線之一“張家界—猛洞河—吉首—鳳凰”線路上的重要節點,有著極佳的區域優勢和客源優勢。
老司城歷史遺址與自然風光、民俗風情完美融合。不僅擁有世界品質的獨特歷史文化資源,而且擁有森林、幽谷、石林、瀑布、河流、自生橋等千姿百態、氣象萬千的自然景觀,植被覆蓋率高,溪水和山體交相輝映,自然景觀優美,歷史遺址與自然風光完美融合。美麗的司河千百年來靜靜流淌,哺育著兩岸的土家族人民。
據考古研究,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古人類居住在老司城,文化遺存屬于“大溪文化”和“龍山文化”。五代之前,土家族由自己的頭領統率,五代后江西彭氏進入此地,逐漸取代土王位置。唐代末年(910年前),彭士愁玉出亡馬殷勾結,征服了五溪諸蠻當上了“土皇帝”,建立了世襲統治,都城設在老司城。土司彭氏政權經歷了五代和宋、元、明、清九個王朝,共817年。老司城成為雄踞一方的地方首府,號稱“城內三千戶,城外八百家”,彰顯著“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紅燈萬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的繁華景象。
古遺址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研究價值。2001年,國務院、國家文物局批準老司城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老司城保存的遺跡主要有祖師殿、司城古街、溫洞涼洞、城墻遺址、若云書院舊址、翼南牌坊、土王祠、紫金山古墓群等。該遺址是國保文物,保留了歷史的原型,是中古土家族政治、軍事、文化的真實見證,有著極高的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研究價值,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重要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和運用好這一遺存,對于推進整個土家族文化研究、唐以來中央與地方民族關系史的研究,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土家族有“哭嫁”習俗。女子在出嫁前7-20天開始哭,越接近嫁期越悲傷,直到哭的口干舌噪,兩眼紅腫。他們把是否善于哭嫁作為衡量女子才德的標準。
土家族的擺手舞和茅古斯舞非常有特色。擺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體舞,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方面的70多個動作,是與祭祀祖先、乞求豐收相聯系的。茅古斯舞土家語稱為“古司撥鋪”,大意即“渾身長毛的打獵人”,是中國舞蹈及戲劇的最遠源頭和活化石。茅古斯真實地再現了父系社會至五代時期土家人的漁獵、農耕生產生活及婚姻習俗狀況。“茅古斯”們赤身裸體的肌膚上扎滿了茅草,結草為衣以示先民不會織布做衣。
來源:微信公眾號“北交大旅游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