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習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發言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贏,構建經濟與環境協同共進的地球家園。
10月26日,國務院印發《2030 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將碳達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方面,重點實施“碳達峰十大行動”,包括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節能降碳增效行動、城鄉建設碳達峰行動、循環經濟助力降碳行動、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行動、綠色低碳全民行動、各地區梯次有序碳達峰行動等十個方面。
可見,尋求低碳可持續的發展方式是各行各業及社會生活的當下主旋律。在鄉村建設的節能減碳過程中,離不開生態文明建設。近年來,生態文明理念已經成為共識,各地紛紛探索實踐,陸續涌現出一批重視生態的鄉村。
而實際上,國內的生態村發展處于初步階段,仍較為強調技術和工程,在構建整體的人居環境和平衡經濟效益上還有所欠缺。相比之下,一些發達國家的生態村建設或許能夠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經驗。
寫在前面
什么是生態村(Ecovillage)?
1991年,羅伯特·吉爾曼(Robert Gilman)和黛安·吉爾曼(Diane Gilman)為丹麥的大地之母信托(Gaia Trust)撰寫了“生態村和可持續性發展的小區”的研究報告。生態村的概念正式被提出:生態村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為了讓社會、環境、生態能夠永續發展、持續到遙遠未來的理念小區。
目前全世界已有許多成熟的生態村,較有名的有位于澳洲布里斯本的Crystal Waters Ecovillage、北意大利阿爾卑斯山麓的Damanhur等等。1995年國際性NPO組織Global Ecovillage Network(GEN)成立,旨在推廣生態村設計,并提供國際交流支持。
通俗地說,什么樣的地方才能被稱為「生態村」?不外乎具備以下要素:盡可能的糧食自給、使用綠色能源、居住于生態住宅、健全的廢棄物排泄物回收處理系統、物品共享機制、最小環境沖擊的基礎建設。
芬虹村
系統化的可持續村莊
芬虹生態村位于蘇格蘭東北角,依傍在莫瑞斐斯海岸(Moray Firth coast)邊。這里曾是一個繁華的港口城市,隨著日不落帝國的輝煌消退,彼日熙攘的港灣也逐漸凋零沒落。
1960年代,幾個失業又失意的青年來到芬虹海邊村莊的拖車屋棲身。生活所迫,他們在荒涼的沙地上撒下種子,開辟菜園,種植胡蘿卜、萵苣、豌豆和大白菜,這些農產品品質很高,個頭碩大,變成了網紅瓜果,名噪一時。就是“這一撒”,“結”出了如今極負盛名的“生態村”。
芬虹的聲名逐漸遠播,許多人慕名而來是為了一探豐碩果實之地的奧秘。現在每年有來自世界70多個國家的14000多人來這里參觀、游覽、培訓。55年間,這片廢地變成了生態文明的可持續村落。
為保證可持續發展,節能減碳、回收利用的設備在村里十分普遍。隨處可見援用樸門概念(樸門永續文化,即舍棄使用現代農業的化肥農藥,而使用有機肥料,用人力或動物代替機器、耕地上保留多元棲地等理念)經營的花園、菜園,讓社區里處處生機,環境及生物都極富多樣性。
在供電方面,這里的風力發電已成規模。從1989年這里擁有了第一座風力發電機,至今已經建有4座,100%供給村子使用,有余電時還會賣給國家。
生態村一年四季的取暖降溫系統也值得稱贊。2010年生態村安裝了生物質能供熱系統,能夠保障中央園區大部分建筑的加熱需求,并因此實現了碳排放量年均減少80噸。被動式太陽能設計使建筑在冬季能夠充分利用太陽輻射熱取暖,盡量減少通過維護結構及通風滲透而造成的熱損失;夏季盡量減少因太陽輻射及室內人員設備散熱而產生的熱量。以不使用機械設備為前提,完全依靠加強建筑物的遮擋功能,通過建筑上的方法,達到室內環境舒適的目的,使得所有住屋可完全不使用化石燃料。
此外,這里的廢水回收系統可以視作世界范本。1995年,芬虹建成了自己的污水處理設施,命名為“生態機器”(Living Machine)。它使用了John Todd博士研發的技術,即模仿自然環境下的水清潔系統,在溫室環境中創造了一個微型生態體系,使用無化合物的自然生物系統清理污水。
所有生態村廚房衛浴系統的水都不是直接排放到外界,而是透過在地下的過濾系統高溫加熱殺菌,再來到生態機器(Living Machine,透過泥土層和排水系統過濾)。經過這一整套處理后,排出潔凈的水可以澆花灌溉,最后的終極目標是流到魚池,形成另一個小型“池塘生態圈”。
居民們通過植物,將臭氣熏天的廢水層層凈化,變成了可用來沖馬桶或澆花的干凈水源。在此基礎上,芬虹搭建了完善的“廢棄物回收計劃”,整個生態村的碳足跡僅為英國全國平均量的一半。如此驚人的節能減碳效果使得各國團隊前來參觀,并向當地積極取經,共同探討如何優化水源凈化工程。
20世紀80年代開始,生態住宅、綠色能源系統、節水系統、污水再利用系統、定期的生態教育等,這些前沿的有關生態的思考和技術,都被一一引入到芬虹社區的營造中。他們用天然、無毒材料建筑“會呼吸的墻體”,使用稻草、廢棄汽車輪胎等持續嘗試新的生態創意。現在,這里建有綠建筑、拖車屋、移動組合屋等各式各樣,符合不同需求的61座生態建筑,居民同政府制定了尊重生態環境的持續建設方案,形成了環保、節能的獨特建筑體系。
木之花
以“食文化”打造生態特色
除了歐洲,在日本的富士山腳下,有這樣一個家族聚居的村莊——木之花,村里的居民從1994年移居在此地,以不使用化肥與農藥的自然農法為經,不制造多余垃圾的循環型生活為緯,實現了自給自足的生態村(Ecovillage)生活。
這里最為特色的是農業文化和食文化的豐富性。木之花目前一共種了超過250種蔬菜和雜糧、11種米、十數種果樹、兩種茶樹,合計將近二十公頃、分散成一百多塊的田地,幾乎都是無償使用。由于近鄰的老年人們相繼提出代為管理農田的請求,木之花的田地面積仍在年年增加,平均年齡32歲的木之花,是維持地方農業風景的重要力量。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同一作物多品種的種植:馬鈴薯六種、地瓜十一種、白蘿卜十二種、高麗菜十二種、大豆四種……此外還有各式各樣的香草、山菜、菇類、豆類、雜糧等,一整年的作業預定表琳瑯滿目、熱鬧非凡。在如此豐富的農場品成熟后,售賣自然農法的蔬果并送貨上門成為木之花的收入來源的一部分。
木之花同時也進行自主育種。采種邁入第五年的無肥料栽培白蘿卜、紅蘿卜,已被自然農法國際研究開發中心認可為新品種,明年將正式進行出售。
木之花名聲在外,差不多每天都有訪客來和這里的居民一同用餐。除了滿足自家人的胃袋,廚房組也負責制作賣給訪客的面包、餅干、米果、玄米咖啡等產品,并提供自然食便當、自然食宴席料理的訂購服務,他們笑稱“一個月中沒有預約訂單的日子,五根手指就數得過來”。
除了田地里的農作物,木之花非常重視“菌”。
能有這般豐富的農食餐桌風景,要說全部都是微生物的功勞也不為過。這里有種獨特的“菌”,即取當地自然作物,如糖蜜、自家糙米胺基酸、松、枇杷、薄荷、甜菊等材料,經過一定時間培養而來,稱為“木之花菌”,制成之后除了稀釋作為每日的飲料,也使用于發酵堆肥、作物的澆灌水和葉面散布。
另外,這些菌混入雞和山羊的飼料和飲水后,雞舍和羊舍就沒有了臭味,飽含微生物的動物糞還成為了堆肥的最佳材料之一。木之花的生態廁所,也是因為微生物的活動沒有了異味。此外,居民還培育了其他微生物的餌食「光合成細菌」,混入作物的澆灌水中,與“木之花菌”一起,發揮出“1+1>2”的效果,為固定氮素、生成胺基酸、防止連作障礙和土壤病害做了貢獻。神奇的培菌技術也吸引了大批了參觀者到訪學習。
寫在后面
中國的生態鄉村建設
在中國,鄉村的價值和意義不僅僅局限和停留在物理空間上,更承載著文化、社會和經濟等多方面的發展任務,因此中國鄉村建設的任務是建設“生態鄉村”,而不僅僅是“生態村”。由于完全保持原生態的傳統村落也不完全符合現代社會理想,古村落如何邁向新文明,進一步實現文化轉型、社會轉型和鄉村振興無疑是當前鄉村建設的大命題。
借鑒國際生態村理念,將中國的傳統村落提升轉化為綠色宜居、產業興旺、底蘊濃厚的生態鄉村,將為世界提供具有實踐說服力的示范。更宏觀地看,生態鄉村建設既是營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人居環境,更是一場深入肌理的發展模式之變,是關系民族未來的千年大計,是整個國家、社會乃至世界推進節能減碳、保持可持續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編輯整理|大地風景文旅集團
素材來源|3O有機農業、Findhorn芬虹生態村官網、Konohana-family木之花官網